水轉翻車
水轉翻車原文:
水轉翻車其制與人踏翻車俱同,但于流水岸邊掘一狹塹,置車于內。車之踏軸外端作一豎輪,豎輪之旁架木立軸,置二臥輪。其上軸適與車頭豎 輪輻支相間,乃擗水旁,激下輪既轉,則上輪隨撥車頭豎輪,而翻車隨轉,倒水上岸,此是臥輪之制。若作立軸當別置,水激立輪,其輪輻之末復作小輪,輻頭稍闊,以撥車頭豎輪,此立輪之法也。然亦當視其水勢隨宜用之。其日夜不止絕勝踏車。
翻車
原文:
翻車,今人謂龍骨車也。《魏略》曰:「馬鈞居京都城內,有地龍骨車可為園,無水以灌之,乃作翻車,令兒童轉之而灌水。」自后漢靈帝使畢嵐作翻車,設機引水,灑南北郊路,則翻車之制又起于畢嵐矣。今農家用之溉田。其車之制,除壓欄木及列檻椿外,車身用板作槽,長可二丈,闊則不等,或四寸至七寸;高約一尺。槽中架行道板一條,隨槽闊狹,比槽板兩頭俱短一尺,用置大、小輪軸。同行道板上下通周,以龍骨板系其在上。大軸兩邊各帶拐木四莖,置于岸上木架之間,人憑架上踏動拐木,則龍骨板隨轉,循環行板刮水上岸,此翻車之制。關楗頗多,必用木匠,可易成造,其起水之法,若岸高三丈有余,可用三車,中間小池,倒水上之,足救三丈已上高岸之田。凡臨水地段,皆可置用,但田高則多費人力,如數家相傳,計日趨工,俱可濟旱。
解釋:
翻車的車身是利用木板作一長槽,而此槽長二丈,寬則沒有一定的長度,有的四寸,有的七寸,高則約一尺。此長槽中架有行道板一條,而這個行道板的寬度大約與長槽的寬相等,但是長度卻比長槽的二端各短一尺,而比長槽短的地方,則用來放置大、小兩輪軸。此外,行道板的上下通周都系有龍骨板。大軸置于岸上,而大軸的兩邊各自連接著有著四根柄狀小木棍的拐木,只要人依靠架子,踏動小木棍,就會踏動拐木,而踏動拐木的同時則會帶動龍骨板,這時龍骨板就會繞著行道板而轉動,藉此刮水上岸。
此外,若田地不在岸邊,而在離水較高的高地,則可以利用三架翻車來灌溉。而這三架翻車與翻車之間,以小池子作為聯系,如此環環相扣,取水上岸。用這種方法,可以灌溉至三丈以上的高岸之田,解決高地無水灌溉之苦,可以說是中國先祖智慧之結晶。